缅甸鸿泰娱乐官方客服:新华社记者 刘美子
“出灯啦!”跟着一声号令,鼓乐齐鸣,长达128米的“肥东瀛蛇灯”起身游走,光荣灵动。蛇年春节临近,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的友善湖畔,通体流光的洋蛇灯在夜色中时而昂首,似腾空而去,时而垂头,如蓄势待发。
“肥东瀛蛇灯”是一种撒播于肥东县包公镇大邵村一带的民间扮演方式,鼓起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00多年前史。在大邵村撒播着一段“白蟒救乡民”的古老传说,乡民将其演绎成共同的灯展典礼以示留念。当地人用竹丝、麻、油纸等扎出洋蛇,在其腹中点起红烛,并定下“每18年舞一次,每舞一次,蛇灯添加一节”的习俗。2008年,灯展(肥东瀛蛇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
1月22日拍照的“肥东瀛蛇灯”扮演。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百米的“蛇身”由超越10000个灯圈环环相扣而成,总重量达千斤,仅灯头就重约60斤,展现了惊人的工艺规划。“蛇头”的眼睛与嘴巴雕刻得惟妙惟肖,“蛇尾”则规划成可摇摆的扇形结构。制造者凭仗丰厚的经验把灯把、灯身奇妙绑定,保证洋蛇灯在摇动时,展现出灵动与力气之美。
在龙珠的引导下,队员们找好视点,亦步亦趋,缓慢环绕,准确无误,逐步环绕出一个高达6米多的浮屠形状,宛如一条真蛇蜷缩休息。
在漫长的前史中,大邵村人一直保持着对洋蛇灯的热爱与传承。“舞洋蛇灯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求家家户户齐心协力配合,所以舞灯本身便是凝集人心的进程,涵义大伙儿对腾越猛进、安居乐业的向往。”70岁的“肥东瀛蛇灯”扮演领队邵国安说。
1月22日拍照的“肥东瀛蛇灯”扮演。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近年来,大邵村人不断改善洋蛇灯制造工艺,发掘洋蛇灯的文明内涵和艺术价值,将其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并使用数字化等手段创造出新颖共同的扮演方式。
如今,“肥东瀛蛇灯”在保持传统习俗的基础上,与当地的灯展庙会、传统节日、文旅活动相结合,搭建起常态化传播阵地,推出文创产品,尝试与其他非遗或风俗互动,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明旅行品牌。
<p background-color:#ffffff;"="" style="overflow-wrap: break-word; font-family: "sans serif", tahoma, verdana, helvetica; text-wrap: wrap; 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 “咱们还持续展开非遗进校园活动,发起‘灯耀青苗’志愿服务项目,邀请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每周到学校展开扎制技能和舞灯技巧的课程,现在已培育近百名小队员。”肥东县包公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严伟表示,当地计划立足这项“国字号”非遗,充分发掘在地文明资源,规划打造休闲度假区,以“新”破局,带动文旅产业“热”力十足。(策划:孙闻、王黎 视频:周牧 海报制造:李欢)